台灣因氣候及地形、地貌因素,約有600多種鳥類於都市、農村或森林中棲息繁衍,鳥相極佳,此外也是許多候鳥遷徙路線,提供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外,鳥類可捕食農林害蟲或害鼠等、或作為寵物飼養、食物來源等,多數被視為益鳥,應當充分加以保護和利用。
當鳥類造成人類經濟活動危害,例如取食農作物如玉米、果園或魚類等而造成農漁業經濟損失,或造成居住舒適性降低、環境汙染或消費者健康疑慮時,而產生鳥害(Bird pest),消費者則視為害鳥。
由日本及台灣專業鳥害防制公司統計,都市害鳥(Urban pest bird)以鴿子為多、其次有八哥、椋鳥或麻雀等。例如中正紀念堂及兩廳院多受鴿子及麻雀困擾,國父紀念館主要鳥害則為鴿子及菲律賓椋鳥。
鳥類是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,部分鳥類會在住家附近覓食、停留或築巢,產生生活不便利。
醫學研究說明,鳥類會攜帶及傳播多種傳染病造成人類在衛生健康上的危害,如禽流感(Avian influenza)、腦炎、飼鳥病(Ornithosis)及沙門氏菌(Salmonella)食物中毒,也會引起蚤、螨與蜱等體外寄生蟲病。
如果您的鳥害問題持續嚴重,我們能根據現場情況,提供更專業且有效的解決方案。
鳥害防制處理(Prevention)的重點,是防止鳥禽棲息、築巢,而非殺害、毒害或抓捕,因而與一般有害生物防治處理有異。
輕度鳥害可以採用固定驅鳥裝置,如金屬鳥刺(Sharp metal spikes)、鐵絲網線防止鳥類在建築物棲息,或許也可應用驅鳥彩帶、放置天敵模型等;中度鳥害防制可安裝防鳥網(Bird retardation net)或使用,或利用音波儀器及噪音驅鳥裝置等;嚴重鳥害則需要綜合性考慮,需要了解建築物可讓鳥類飛入、棲息或築巢位置,除安裝鳥網外也可考慮利用高電壓、低電流的電線做為驅離器(Electrical charged wires)等方式。
這類具有驅趕作用的產品係應用鳥類怕光、恐色的特性,但都僅有短時間發生效果,當鳥類發現對其沒有危害時,就會再次回到牠們熟悉的場所。例如田間的稻草人,就算在有風吹動時,仍有麻雀棲息。
音波或光線(雷射)裝置,都可以對鳥禽產生立即、短暫驚嚇作用而驅離,但當鳥類了解並沒有實質危害時,就失去作用,而使用過程對於人類的視覺及聽覺的影響,則需要評估。
鳥禽忌避劑(Chemical repellants)目前沒有合格申請進口,對於不同種鳥類的成效或多樣性生態的影響,也都未有研究或報告。
消費者對於鳥害的感受度或忍受度不同,並無法量化處理的時機。鳥害危害程度經常可分為
防鳥網概念源自傳統農業上用來「捕鳥」的方法,我們常在田間看到鳥類掛在設網子上,這類多股撚和的網子,功能是補鳥而非專業防鳥網。
專業鳥網由單股製造,線徑僅0.15mm,幾乎不影響視覺;經由特殊設計的結點(Knot)的,不會造成鳥類掛網;具有輕質、高彈性及耐候性,不易變形、下垂或老化,每平方英呎有30磅的受力,不易因颱風而吹斷。可於室外使用5-7年。
防鳥網可應用在建築物凹突處、採光井或屋簷等處,由於結點力學設計,於火災等危害發生時,僅需以兩手崁入網目,平均用力即可拉破,不妨害出入。
專業防鳥網經常成為爬藤植物生長利器,可以提升外牆的綠意,但如果要移除,僅能連防鳥網一併清除,此外長久使用節點處可堆積少量灰塵,使用簡單沖水清潔即可。
建築物鳥害防制處理(Prevention)的重點,是防止鳥禽棲息、築巢,而非殺害、毒害或抓捕,因而與一般有害生物防治處理(Treatment)有異。
鳥害防制處理應也應遵循有害生物綜合治理(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, IPM)原則,經由專業人員、廠商,進行危害調查與評估,擬訂各種可能的預防措施,選擇適宜材料,再由具有高空作業證照、實作經驗人員來執行。同時也可提出環境改變建議,減少鳥類食源、水源和築巢條件等,預防新遷入的鳥類,也可讓鳥類回歸原野。